由于晚起一整年游戏汗水被恶删报复式育儿是怎么销毁孩子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5-25 16:45:36  阅读数:6014 来源:腾讯育儿作者:责任编辑NO。魏云龙0298

如果有一天,你一觉醒来,发现了自己花了一年心血做的作品,突然被人破坏了、没有了,你会是什么感受呢?

如果实施破坏的这个人,还是你最爱的家人,又会是什么感受呢?

全美最大论坛Reddit上,有个叫作“AmItheAsshole”的版块,直译过来就是“我是混蛋吗”。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做的是对是错,可以发帖让大家评理。

前几天一位爸爸的“混蛋事迹”火了~

简单的说,因为疫情,儿子在家里的状态越来越散漫,晚睡晚起。

这位父亲看着儿子的所作所为,很是生气。于是他警告孩子如果再晚起,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

一开始的警告,起了几天的作用,但也只是几天。在这之后,儿子又开始睡懒觉,于是老父亲更生气了,给孩子发出了最后通牒,然而后来儿子又睡到了11点!老父亲无比愤怒,越想越气,觉得一个连自我时间管理都做不到的孩子,何谈未来!

为了给孩子教训,他删除了孩子的游戏《我的世界》里的全部存档。里面是孩子花了一整年时间建造的一座非常惊人的城堡,孩子还曾非常骄傲的给他展示过。

C妈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这个游戏,它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娱乐工具”,可以说,删掉的,是一个孩子精心设计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瞬间垮塌,崩溃的整天都在哭,而且拒绝吃任何东西。

老父亲感到十分不解:我是个混蛋吗?

网友们:是的!我把心交给了你,你却拿着我的心反过来威胁我:“如果你不听我的话,你的心就要被我捏碎了哦。”然后就真的捏碎了。

在回答区里,满是各种对这位家长的批评:

你知道在《我的世界》里建一座城堡有多难吗?他可是孩子的命根子。

努力了一整年,现在他被一个把早晨七点起床看得比发挥创造力还重要的人扔进了孤独之中。

从今往后,你儿子再有什么喜欢的东西,他绝对藏得比什么都严实,绝对不会再让你知晓。因为他害怕你一言不合又毁掉他的挚爱。

的确,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适当的惩罚,教给他们规则,是有必要的。

但报复性惩罚,却已经远远超出了立规矩的范畴,说白了,这是父母打着惩罚旗号,来变相宣泄。

我们管不了孩子的时候,就会感觉特别丢份儿!

这种感觉要么让我们口不择言的羞辱,要么就是报复性的惩罚——你不听我的话,从事件本身实施不了管教,我就毁了你最重要的东西,教训你。

每一个被报复性惩罚的孩子,心里都有一道永远都好不了的伤疤。

我有个朋友,每每说起父母,都带有恨意。她说小时候家里穷,睡觉都是一家人挤在一个炕上(北方)。

她大概6、7岁时候的那个冬天,也不知为什么总是尿床,有一次尿床后,妈妈大发脾气,罚她去地上跪着,不许上来。

北方冬天的夜,又长又冷,她跪在地上,看着在炕上继续睡觉的爸爸和妈妈,她说:“那一刻我好恨,我恨妈妈这样对我,我恨爸爸不为我说情,我怀疑我到底是他们的女儿还是他们仇人的女儿。”杀人诛心也不过如此了。

即便如今她已经生儿育女,理解了母亲当年的难处——冬天尿床,隔天根本晒不干,一个孩子尿床意味着每次要换一套被褥,家里根本没那么多可进行替换的。

但是每次当她想到那个跪在寒冬深夜里无助的自己,她表示:能够理解,但却无法原谅父母。

适当的惩罚,会让孩子在养成良好性格的同时,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而报复性惩罚只是在推开孩子,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对立面。

惩罚和报复性惩罚有什么不一样呢?

报复性惩罚究其本质,是因为惩罚不对等,也就是不公平。

1

因果关系不对等

什么是因果关系不对等呢?就是惩罚和犯下的错没有关系。

《少年说》里有一个叫刘亦航的小男孩,他用戏谑的语言,控诉了自己的爸爸半夜给他把头发剃光了。

“在这里我先问一下,我的发型好不好看?”

“谁说的好看,我一会让我爸爸也给你们剪一个。”

“爸,这么丑的头发,都快没了,中秋节那天是不是想让我的头发,和月亮一样又圆又亮。”

而爸爸这么做的原因,竟然是刘亦航没有改变学习态度。

这让主持人听得一脸疑惑,就上来问亦航爸爸:“你给亦航理发,和改变学习态度,有什么必然联系?”

这一下把亦航爸爸问住了,他想了半天也说不出来。

对呀,“不好好学习,我就剪你头发”,这是什么逻辑?

这就是典型的因果关系不对等,孩子在这个事情上犯了错,却要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进行惩罚。

比如:

你不好好学习,我周末就不带你出去玩了。

你不好好吃饭,晚上就不许你跟我一起睡了。

逻辑不对等,换来的只能是,孩子心理上的抵触和对抗——这不是强权是啥?

所以,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在惩罚的时候,一定要逻辑对等——就是要围绕这件事情本身做惩罚。

我们大家可以因为没考好,增加半小时的作业量,等下次考好了,再减回来,这既能达到让孩子好好学习的目的,也是一个合理的惩罚。

2

量罚不对等

什么是量罚不对等呢?

就是明明犯的是一个很小的错,却要面临一个很大的惩罚。

前几天我看到了一则新闻。

一个小男孩,因为少写作业被老师投诉。

他的爸爸在凌晨三点,趁妈妈睡觉的时候,将这个小男孩扔到火车站,给了他一只碗,让他跪着要饭,说早上来接他,旁边还放着他的书包。

执勤的民警听说后,都忍不住问:“你爸爸喝醉了么?”

事发时间是12月的凌晨三点,可想而知有多冷。

少写作业,就受到了这样的惩罚,如果没写作业,那惩罚又是什么呢?

假如闯个红灯,就要判死刑,人们会变成什么样?谁都不敢开车了。

惩罚不对等,只能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恐惧。

还记得那个因为打碎玻璃,跳楼自杀的9岁孩子么?

他给奶奶的遗书上是这么写的:“nai nai,我前天5把学校的bo里zhuang sui 了,我之到要chen fa,suo 以我跳lou了。”

我们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修正行为,而不是为了泄愤。

要让孩子对惩罚有预期,而不是惩罚过重。

孩子因为玩游戏,没办法早起这样的一个问题,再过几年也许每个爸爸和妈妈都会遇到。

如果采取对抗的方式,那和孩子的关系就搞砸了,但换一种惩罚方式,也许就有不一样的结果。

可以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和孩子说:“你每天必须7点半起床,如果晚起就需要在你玩游戏的时间里扣除。”

甚至,能增加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和孩子说:“如果你7点半以前起床,可以每早起30分钟,就能增加15分钟玩游戏的时间。”

这就是一个对等的惩罚。

而且这种方式,不仅有惩罚,还有奖励,孩子为了多玩游戏,也会积极早起,即便晚起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也会温和很多,不会有破坏性后果。

3

尊严不对等

尊严不对等,是家长用剥夺孩子尊严的方式来惩罚孩子,大多是言语或行为上的羞辱。

就像我开篇提到的朋友的例子。

尊严上的不对等,只会给孩子留下羞耻感。有很多人,即便长大了也会把自己小时候家长对他的羞辱,记得清清楚楚。

不管是惩罚孩子还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

惩罚孩子时,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

在《老师请回答》这个节目中,北京史家小学王欢校长提到一个教育的二十定律:

我们家长和孩子交流,一定不要把他当孩子,要在他的年龄上加20岁,按照加后的年龄去和孩子沟通。

如果孩子5岁,那就把他的年龄加上20岁,把孩子当成一个25岁的人,和他说话。

不管是进行什么惩罚,我们的目的都是去处理问题,而不是去拿孩子出气、树立权威、欺负孩子。

这样不能处理问题,只能造成更多的问题。

C妈说: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

北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

北风越吹,行人把衣服抱得越紧;而太阳用温暖的阳光照射人们的时候,行人自然而然就会把大衣脱掉了。

惩罚孩子也一样,报复性惩罚,会把孩子推到了我们的对立面,让双方成为敌人。

当进入到这种关系的时候,大人提出的一切要求,孩子都会和你反着来,不可能达到管教的目的。